在廣東,印章的實用價值多于收藏價值。但在浙江,許多收藏家選最好的印石,找最好的篆刻家篆刻印章,這筆財富若干年后或許不可估本版
文/ 圖羊城晚報記者 許悅 實習生 凌越
特邀嘉賓——
周國城( 廣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
蔡照波(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南方電視臺臺長)
梁曉莊(廣東省文史館書法院副院長、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西泠印社社員)
嘉賓主持:趙利平(收藏家、資深藝術評論人)
自2008 年北京奧運會采用中國印作為會徽以來,印章這一古老的篆刻藝術,在最近幾年又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方寸之地融合各類藝術于一體的印章,憑著其自身材質、印文篆刻、金石韻味等獨具的魅力,正成為許多先知先覺的收藏家的新寵。
廣東的篆刻藝術,在民國時期最為燦爛,后來因為歷史的原因出現(xiàn)斷層,雖然近幾年有了長足進步,但已無法與江、浙一脈平肩。又因篆刻欣賞水平要求較高,印石價格暴漲,印章資源有限,廣東的印章收藏隊伍同樣很弱小。
看好印章的廣闊收藏前景,在浙江,現(xiàn)在已經有很多人系統(tǒng)地收藏印章。但在廣州,之前一次拍賣會鮮有地搜羅了一批印章集中亮相,件拍品最終卻僅有1 件以接近底價成交,讓不少行家大嘆“老廣不識貨”。再加上篆刻之于書畫作品的重要性,受邀嘉賓在談及印章的時候均表示,篆刻必須被提到新的高度重新審視。

談歷史:廣東篆刻民國時期最燦爛
趙利平: 根據我對篆刻藝術的理解,以前有一段時期,廣東的篆刻藝術是很發(fā)達的,甚至影響到港澳、東南亞地區(qū),但現(xiàn)在讓我數(shù)數(shù)廣東的篆刻家,卻數(shù)不出多少位來了。
梁曉莊: 嶺南印章可以從秦漢璽印說起,尤其是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印章,對于嶺南印學的研究,甚至在中國印章史上都可寫下重要的一章。到了明代,嶺南文化的發(fā)展已是大盛, 明末的嶺南印壇雖然不能與江、浙流派爭雄,但隨著本地文化藝術漸趨繁榮, 興盛的篆刻藝術風氣也漸漸蔓延到嶺南地區(qū),其中不乏治印的高手。到了清中葉,考據之學以及文字、金石學蔚然成風。鴉片戰(zhàn)爭后,嶺南文化由于獨特的地域環(huán)境和文化傳統(tǒng),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嶺南篆刻也從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 形成了師古而不泥古、出新求變的探索精神。
晚清時候, 安徽篆刻大師黃牧甫來廣州,給當時的廣東印壇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以至繁衍成一個新的篆刻流派“黟山派”,又稱“粵派”。牧甫在廣州生活了18年之久,篆刻形成清峻雅逸的風格,別開生面, 蔚成大家,與吳昌碩在晚清印壇上堪稱一時瑜亮。由于他的印風在嶺南聲譽極高, 故而學習他的廣東印人有劉慶崧、李茗柯、易大廠、鄧爾雅、馮師韓、陳融、歐夢良、劉玉林、容肇祖、余仲嘉、張祥凝、馮衍鍔等。到了民國時期,廣東的篆刻藝術最為燦爛,易大廠、李茗柯、鄧爾雅、簡經綸在繼承牧甫印學思想后變化發(fā)展,成為民國時期出新的大家。自此廣東印壇以嶄新的面貌,崛起于近代的中國印壇。
蔡照波:我留意到,廣東在民國時期的篆刻大師,都在日本留學過,在上海工作過,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他們突破了嶺南的地域概念,在藝術上兼容并蓄,跟同時期的嶺南畫派一樣,都代表著當時的時代精神。
趙利平:當時很多篆刻家還到香港、澳門開班授課,影響甚至遠至東南亞。
梁曉莊: 當代嶺南印壇頗有影響的印人,一部分為國內的篆刻家,如容庚、商承祚、秦咢生、吳子復、黃文寬、張大經等。另一部分就是定居香港的印人,如馮康侯、羅叔重、丁衍庸、陳語山、盧鼎公等。他們的印風各有特點,對當代篆刻藝術發(fā)展影響甚大。
如定居香港的印人馮康侯,曾在港組織“南天印社”,推動當?shù)赜W的發(fā)展。但后來有一段時期,廣東的篆刻藝術出現(xiàn)了斷層,文革時期培養(yǎng)出的篆刻家,知名的本來就少,后來有些又出國了, 所以上世紀80-90年代廣東的篆刻就處在低潮期,而北京和江浙就傳承得比較好。到了最近十年,廣東印壇因為多了很多外地新生力量加入,本地也開始重視起來,篆刻藝術又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F(xiàn)在在廣東,已經有13位西泠印社的社員,當中6位就是外地來的。以前全國書法篆刻展覽上,每次篆刻入選只有一兩個廣東人,現(xiàn)在廣東人入選的比例也明顯提高了,都能達到展覽中的中等水平了。
周國城:回顧歷史,廣東失去了很多進一步發(fā)展的好機會。好像容庚、商承祚,他們都是當時著名的文字學家。他們對古文字的研究,比許多篆刻家還深刻。但是,他們卻沒有很多的篆刻作品流世,也沒有培養(yǎng)出一大批篆刻家來。這點在浙江卻不一樣,例如王福安,他有幾萬枚章留世,所以后世說篆刻家,肯定首推王福安,也直接奠定了浙江在篆刻界的地位。所以說,地域的學術領頭人很重要,作為西泠印社的理事,我有責任推動廣東篆刻藝術的發(fā)展。今年我打算辦一個穗港澳臺地區(qū)的西泠印社社員的大型展覽,還打算在廣東辦一個印社,這個想法得到了西泠印社的支持。
談篆刻:肯定會有大發(fā)展
趙利平:印章集印面篆刻美、印鈕雕刻美以及印材美“三美”于一身。歷史上,詩、書、畫、印并駕齊驅,被譽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四絕”,是中國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然而,早些年間,由于人們對其內涵與價值認識不足,印章的價值也被埋沒,F(xiàn)在我們重新審視印章,有必要先讓大家認識到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
周國城:詩、書、畫、印當中,印是最難懂的,加上專門從事創(chuàng)作的人較少,印又是最稀有也是人們最陌生的。篆刻應該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如今那些畫壇的高峰,如齊白石、吳昌碩,傅抱石,黃賓虹等,他們同時也是篆刻大家。以吳昌碩為例,他學畫其實很晚。受其父親影響, 吳昌碩從小學的是書法和篆刻, 他后來的畫為什么能畫得那么好,主要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能以書法和篆刻入畫。篆刻如同鐵筆,所刻線條與毛筆寫出來的不一樣,吳昌碩將篆刻、書法的精髓融匯到繪畫當中,所以能獨樹一幟。畫家如此,書法家也一樣。書法家如果不學篆刻,書法永遠沒法寫出“金石氣”,只有形,沒有神。
古人總結詩、書、畫、印是一體,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個畫家如果既不懂書法,又不懂篆刻,一段時間之后,必然會被歷史淘汰。要像齊白石、吳昌碩成為一個有綜合能力的藝術大家,必須在篆刻上下苦功夫。
趙利平:但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書畫家都不懂篆刻。有的畫家,用的印章實在太差了,而且不會用章,到處亂蓋,把整幅畫都給破壞了。還有一些收藏家,自己也刻個藏印,多好多貴的畫都蓋個自己的章下去,又蓋得不好,破壞了整幅畫的美感。珍貴作品的協(xié)調與平衡被破壞了,讓人看了好心疼。
周國城:古代的大藏家,都會有個閑章,例如乾隆皇帝,在他喜歡的畫上都蓋個章。蓋得好的話,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現(xiàn)在很多人不懂,胡亂蓋章。一些書畫家對印章也不講究。雖然說篆刻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但書畫作品中的篆刻藝術最終還是要通過與書畫作品的完美結合展現(xiàn)其藝術魅力。一幅畫能夠生情,印章運用得恰到好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F(xiàn)在有些畫家十年不換一個章,其實畫的檔次上去了,印章的水平也要跟上。
好的書畫作品如果少了一個好的印章,肯定會遜色很多。從另一角度看,如果書畫家都不重視,篆刻藝術也很難有大發(fā)展。
蔡照波:我留意到,最近幾年,篆刻藝術的地位已經慢慢升上來了。特別是年北京奧運會采用中國印作為會徽,把篆刻這門小眾藝術推到了大眾面前,使得篆刻藝術得以在國人、世界面前綻放異彩。
不僅如此,2009年“中國篆刻” 成功入選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西泠印社納入世界視野,說明篆刻藝術已經得到了大眾的承認,我相信接下來,篆刻這一脈肯定會得到大發(fā)展。
談市場:方寸印章成就大市場
趙利平:現(xiàn)在很多收藏者只把印章作為辨別書畫真?zhèn)蔚囊粋特征,而不是從藝術的高度分門別類地予以研究,真正懂印章的人還是不多。加之篆刻本身不同于大眾藝術,其社會普及面不如書畫等收藏。因此,如何能夠明明白白地收藏印章絕非一件易事。
蔡照波:篆刻藝術很傳統(tǒng),刻到極致,懂的人的確很少。我覺得看一枚印章的好壞,最重要的是要看得出有才情,有人文情懷在內,沒有這個,再工整也不行,再粗獷也不行,F(xiàn)在很多媒體,開始用印章來做欄目標志,說明篆刻從藝術殿堂走向了實用審美。
梁曉莊:一枚好章,首先要刻得好,要講究文字、布局、筆法和刀法,布局有疏有密,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筆畫精細搭配,有刀有筆,恰到好處。除此之外,印石也要好,很多篆刻家都是劣石不刻的。對篆刻家而言,印石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但對于收藏家來講,一枚好章,除了出自名家之手,還肯定必須是名石。
趙利平:所以印章的收藏前景肯定不可估量。一來篆刻家比書畫家少,印章資源比書畫稀缺得多。二來最近十年,壽山、青田、昌化、巴林這四大國石的價格至少漲了上百倍,資源這么稀缺,接下來價格肯定還要漲。
梁曉莊:現(xiàn)在廣東已經很難找到好的壽山石和青田石了,最多是巴林石,還有一些其他地方的雜石。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名家印章,近年來漲得很快,王福廠的印章,2007 年的時候一方也就2 萬元-3 萬元,現(xiàn)在要二三十萬元,五年的時間漲了十倍。
趙利平:但現(xiàn)在在廣東,印章的收藏價值,沒有幾個收藏家知道。
周國城:在廣東,印章的實用價值多于收藏價值。但在浙江,許多收藏家很早就意識到印章的藝術價值,并且已經開始收藏有共同選題的印章。他們會選最好的印石,找最好的篆刻家,留下一批共同選題的篆刻作品,這筆財富的價值,若干年后或許不可估量。如有的人會花上百萬元,請西泠印社的社員每人刻一個龍字的印章,或是刻上一首唐詩,這種收藏印章的人,在浙江有不少,但在廣東人很少有收藏家會這么做。
趙利平:而且廣東印章的價格現(xiàn)在還完全沒法體現(xiàn)其藝術價值,現(xiàn)在請廣東的篆刻家刻個印,三幾千元就不錯了,一兩萬元就能拿到很好的材質與作品,但在北京、江、浙, 名家一方印已經開價到了十幾二十萬元,所以廣東的印章絕對是收藏投資的價值洼地。這對篆刻家而言不是好事,但對收藏家而言,卻是一件好事,值得引起收藏家們的重新審視。
知多D:百年西泠
西泠印社創(chuàng)立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是我國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也是海內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專業(yè)學術團體。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召集同人發(fā)起創(chuàng)建。
年,近代藝壇巨擘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盛名之下,天下印人翕然向風,東瀛名家河井荃廬、長尾雨山渡海來歸,一時精英云集,入社者均為精擅篆刻、書畫、鑒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
西泠印社現(xiàn)有社員約380 人,分布于中國境內近30 個。ㄊ校┳灾螀^(q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臺灣地區(qū)和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捷克、加拿大等國家。
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9年,由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成功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進一步確立了西泠印社作為篆刻傳承代表組織和國際印學中心的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譽。
|